欢迎访问营口慈善网!| 添加收藏    
·2020年度财务审计报告     ·营口市慈善总会疫情期间接收款     ·营口有礼基金捐款公告     ·营口市慈善总会2018年财务     ·营口市慈善总会2017年财务    
    文化历史
黄孟复:民企最终的道路都会回归到慈善事业上来
[发布时间:2014-08-28 10:50:53 ][阅读次数:29648 次]
来源:中华慈善新闻网 

编者按:为探索我国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的方向和面临的主要任务,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报道中国慈善公益事业的最新成果、聆听榜样心声,讴歌时代精神,引领慈善公益潮流,人民网-中华慈善新闻网特开设“善聚人民的力量——慈善公益大家谈”专栏,对我国慈善公益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和新机遇进行分析解读,并建言献策。

中华慈善新闻网北京3月12日电 随着民政部和全国工商联《关于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积极投身公益慈善事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出台,民企参与慈善,再次成为慈善公益领域热议的话题。就此,中华慈善新闻网于3月10日专访了第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名誉主席、中华红丝带基金名誉理事长黄孟复。

“全国工商联对民营企业的要求,以前是爱国、敬业,后来增加了诚信、守法和贡献。贡献,就是要为社会做更多的好事情。而在这方面,民营企业一直很活跃,纷纷的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参与到慈善中来。”黄孟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民营企业是个庞大的群体,大多数民营企业都在认真做事,也有参与慈善公益的积极性。社会应该对民营企业给予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只要他们愿意为慈善付出,都应该鼓励、呵护和支持。

“一个成熟的社会,企业做慈善是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的。现在政府对慈善事业,从理念,到机制,到环境,到政策,在很多方面都面临着转变。”

中华慈善新闻网:在《意见》出台前,您就一直关注和参与慈善事业,并倡导成立了中华红丝带基金,在该基金设立之初,您是如何考虑的?

黄孟复:在2005年的时候,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面临艾滋病的一个高发期,当时社会上对艾滋病并不是很理解。对此,国家也发出号召,希望民营企业能够参加到艾滋病防治的工作中来。全国工商联积极响应,一些民营企业家也自发组织起来,于是就成立了中华红丝带基金,这可以说是当时成立的原因。

中华红丝带基金的主要力量和资金都来自民营企业。可能在成立之初,有些企业会有一些顾虑,觉得做关于艾滋病防治方面的慈善工作,好像就意味着企业内部面临艾滋病问题似的。但通过这些年的熏陶和参与,现在民营企业家关注和投身艾滋病防治慈善事业,完全是积极自愿的,而且也充分认识到防艾等慈善工作对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中华慈善新闻网:在《意见》中也重点提到了支持民营企业投身公益和慈善,您觉得《意见》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黄孟复:大背景就是民营企业纷纷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参与到慈善中来。全国工商联对民营企业的要求,以前是爱国、敬业,后来增加了诚信、守法和贡献。贡献,就是要为社会做更多的好事情。实际上,民营企业在奉献方面也确实很活跃。

一个成熟的社会,企业做慈善是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的。但是现在我们的社会氛围对慈善的宽容度和理解还不够充分。一些企业家做慈善,反倒很容易招来各种非议和质疑。

现在面临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是舆论环境的问题,全社会应形成一个鼓励大家做好事做善事的氛围。另一方面是政策问题,政府要放权,要逐步放宽对民营企业设立社会公益慈善机构的限制,现在我国的慈善机构还很少,要放宽对大、中、小、微等各种规模慈善机构的审批门槛。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企业慈善税收减免的执行力度。再有就是要逐渐改变慈善机构不透明,运作官方化的状况,调动企业慈善捐助的积极性。

《意见》的出台是好的,但是关键还在执行。现在政府对慈善事业,从理念,到机制,到环境,到政策,在很多方面都面临改变。这种改变是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战略部署联系在一起的。

“社会上应该形成一种做慈善是有‘利’的宽容氛围和社会风尚,凡是做慈善的人和单位,都应该有‘利’。”

中华慈善新闻网:《意见》中提到要将“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的光彩理念融入企业文化,对此,您怎么看?

黄孟复:我们说“义利兼顾,以义为先”,其实,义和利,这两者不矛盾的。义利兼顾,不仅仅是一个慈善的概念。我们做人做企业都是这样。在西方,做企业是要利润最大化,但是在我国,我们并不单纯的提倡这个。从整个宏观来讲,我们要发挥市场所有的积极力量,取得最大的效益。但对每一个企业来讲,利润最大化,并不是衡量企业的唯一标准。我们就讲要把诚信、守法、贡献,作为综合的评价标准。在义和利面前,利不能没有,但是也不能为了最大的利,而损害了义。我们讲的义利兼顾,是在取得利润的同时,要兼顾社会责任、道德责任。对民营企业来说,他要肩负社会责任,而社会责任的重要一点就是义利兼顾。利润是重要的目标,但不是唯一的目标。企业要懂得均衡,懂得取舍。

中华慈善新闻网:现在社会也有很多议论,质疑企业做慈善的动机,针对通过慈善获“利”这种言论,您是怎么看待的?

黄孟复:我觉得这是好事。社会上应该形成一种做慈善是有“利”的宽容氛围和社会风尚。这种“利”不是企业做慈善的目的,而是社会客观上给予慈善企业的,我觉得社会应该形成这种氛围,就是凡是做慈善的人和单位,都应该有“利”。就比如“感动中国”的人物,我如果跟他打交道,就不会担心上当受骗。对企业而言也是这样,慈善本身就是企业的一个品牌。一个企业慈善做得好,就会让人有一种天然的信任感。

一方面,现在中国有代表性的民营企业都开始走出去,在国际上开展商务、投资等活动。民营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都意识到一个问题,就是承担社会责任参与慈善事业更有利于企业发展。比如很多民营企业打算通过中华红丝带基金,帮助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展防艾工作。这些公益行为,为企业在当地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这对企业在当地开展商业、投资等活动是很有帮助的,很多时候,这种帮助是无形的。

另一方面,企业对慈善的重视和关注,有利于形成社会、企业、慈善机构之间的良性循环。对“红丝带”而言,企业的参与可以让“红丝带”帮助更多的艾滋病患者。现在艾滋病的传播主要途径是性传播,流动人口特别是城市务工群体感染的风险很大,而有很大一部分城市务工者是在民营企业上班,而“红丝带”本来就是民营企业捐助成立的,所以我们也把这个作为慈善工作的切入点。所以“红丝带”一方面是关心艾滋病至孤儿童,另一方面关心城市务工群体,到工人的住地去宣讲防艾知识。捐赠企业看到“红丝带”做得这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之后,他们还会陆续进行捐款,积极参与这项事业,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这样看来,企业、慈善机构、社会大众都是“获利方”。

“将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慈善公益事业会有大发展,中国会出现一大批有品牌、有实力、有影响的慈善机构。”

中华慈善新闻网:在您看来,民营企业参与慈善公益事业的状况是怎样的?

黄孟复:现在在中国,很多民营企业开始自己成立慈善机构,自己成立慈善基金或者基金会。如果我们再有一系列政策和组织上的引导,把民营企业投身慈善的渠道进一步打开,使其畅通起来,我想,这个潜力还可以更大的发挥出来。

在我看来,相当多的民营企业最终的道路,都会回归到慈善事业上来。现在企业家也在考虑赚来的钱,到底给谁的问题。民营企业的这种考虑本身就是很好的事情。

企业做到一定得程度后,所汇聚的这些财富,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钱”的概念,而是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所产生的结果是社会的,是全民的。这就涉及到这些财富的最终的归属问题。像曹德旺,他就把股权捐出去。股权代表着他在企业盈利分红的比例,捐出去的股权,就代表他捐出去了多少盈利分红。那么企业财富的受益者就是社会,就是老百姓。现在中国的富人,十年二十年后,就会成为新一批的“善人”。将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慈善公益事业会有大发展,中国会出现一大批有品牌、有实力、有影响的慈善机构,同时,这些慈善机构将给更多的做慈善的企业和个人更多、更好的选择。

中华慈善新闻网:现在大家常提到企业的社会责任,您是如何看待的?

黄孟复:对企业来讲,交税、合法经营、产品符合标准受到社会欢迎,员工有保险和合理的工资,这是企业最大的社会责任。然后再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如果是初创阶段的企业,可能更多的利润需要拿来壮大企业发展,如果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那么我们就鼓励企业拿出一部分利润来做慈善、做公益。这是在原来的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又提高了一层。

那么社会看一个企业,也不要只看企业做没做慈善,我们要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分析和了解。首先办一个民营企业本身是非常不容易的。有些中小企业可能本身发展还比较困难,那么再要求他做慈善就不太现实。民营企业拿出来的每一分钱,可以说都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分一分积攒起来的,企业拿钱出来做慈善,社会应该给予应有的理解和支持,给予他们宽容的慈善环境。社会环境的宽容,会促进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积极投身慈善事业,我国的慈善事业肯定也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

中华慈善新闻网:您觉得在媒体对慈善公益领域的宣传方面,应该做出哪些转变?

黄孟复:媒体应该通过正面的报道,来鼓励大家做善事。慈善能量是社会的正能量,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我们应该鼓励做慈善,哪怕是做一点点慈善,甚至是曾经犯过错误的人,只要他改变了,开始做好事、做慈善了,我们都应该鼓励和支持,媒体在这方面肩负着很重要的引导作用。(王静 王凯 秦晶)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主办单位:营口市慈善总会辽ICP备11000870号-1邮箱:ykcszh@163.com
版权所有:营口之窗网站技术支持:营口爱思达计算机信息网络有限公司(国家批准建站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