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营口慈善网!| 添加收藏    
·2020年度财务审计报告     ·营口市慈善总会疫情期间接收款     ·营口有礼基金捐款公告     ·营口市慈善总会2018年财务     ·营口市慈善总会2017年财务    
    他山之石
公益创投为社会组织提供“第一推动力”
[发布时间:2014-12-14 21:24:33 ][阅读次数:66755 次]

合肥包河区探索政府职能转移

公益创投为社会组织提供“第一推动力”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公益创投为社会组织提供“第一推动力”

  作为一名80后职业公益人,残疾青年时艳侠开始发觉自己的团队不再孤立无援,接踵而来的“福利”让她有些应接不暇。

  今年是她从事公益活动的第11个年头。不久前,在当地街道协调下,她带领的春芽残疾人互助协会搬进了安徽合肥市包河区九华山路一个3层高的学楼中,她原本“想都不敢想”。

  没过几天,当地的一家建筑企业找上门,派来十几个工人,把学校的里里外外粉刷了一遍。后来时艳侠得知,这是团合肥市委牵头找来的爱心企业。尽管她多次询问花了多少钱,希望能够表达谢意,但是对方三缄其口,这个数字至今还是个“秘密”。

  更让时艳侠和同行们感到振奋的是,合肥市包河区拿出800万元,面向社会组织开展公益创投活动。春芽残疾人互助协会申报的“旧物新爱”项目经过评审获通过,除了能获得技术支持外,还能拿到10多万元的孵化资金。

  “从提供志愿服务到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再到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青年公益组织的角色和使命都有了新变化。”在时艳侠看来,青年公益组织的壮大有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但是就组织自身的发展状况来看,他们急需来自外界的“第一推动力”,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而发挥更强的光和热。

  10年搬了5次家

  “在自闭症患者康复训练方面,我们民间公益组织是主力军,承担了绝大部分的培训任务。”时艳侠介绍,尽管省、市残联都有直属的康复机构,但是容纳能力相当有限。此外,由于自闭症儿童必须家长全程接送,需要“就近入学”,因此不少民间公益组织应运而生,为社区的自闭症儿童提供康复服务。

  从2009年起,作为民生工程,安徽省开始实施贫困自闭症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不少像“春芽”这样的民间公益组织都被确定为“康复定点机构”,承接政府购买服务,为患儿提供康复训练。

  记者采访时发现,场地成为困扰公益组织发展的“现实之痛”。

  “只要是服务型公益组织,就必须拥有固定场所,但这个问题目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据时艳侠介绍,因为“春芽”是非营利组织,所以没有财力购置培训场所,也支付不了高额房租,创立10年来,已经搬了5次家,最后一次才从外地搬进了包河区。

  除了场地问题之外,很多民间公益组织的发展为资金所困。5年前,因为女儿被确诊为自闭症,郑丽萍辞去公职,和两个老师一起成立了“天天向上”特教中心,目前该中心有十几个老师和40多名学生。

  “天天向上”被确定为安徽省民生工程的“定点康复机构”,符合政策的自闭症患儿在此进行康复,每年可以获得1万元的补助。“但是,对我们来说,一个孩子一年1万元,只够学费,其他开支没有来源。”郑丽萍介绍,自闭症患者康复训练基本上都是一对一的“个训课”,所以老师的人力成本基本上耗掉了这笔费用。

  由于经费有限,“天天向上”请不起专业的筹资人,加上内部人手都忙于康复训练,郑丽萍只能靠家长、朋友的零星捐赠,常常是“等到家里没有米了,才想起来去找米”。

  “每年都有关门的,即使做了10多年,我们也面临这样的现状,筹资工作稍微一放松,就可能会‘死’掉。”时艳侠说,“因为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年到底能筹到多少经费。”

  政府有责任注入“第一推动力”

  “对于这些始终坚持公益理想的草根青年来说,政府应当给予鼓励扶持,通过项目化的平台,让公益组织壮大起来。”在包河区副区长吴红看来,一座中部城市拿出真金白银投入社会组织建设,既是超前的探索,也是出于现实工作的需要。

  “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基层的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我们不能指望扩充编制、人员,只能借助社会力量去实现。”不过,在她看来,目前的社会组织在数量和服务能力上,距离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要求,尚有一定的距离。

  “比如,有家社会组织出色地承担了街道的社区矫正工作,我们想把这种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推广到全区,结果再也找不到第二家这样的组织。”她无奈地说。

  记者也了解到,在合肥以及其他一些城市,政府购买服务时,因为参与的社会组织达不到3家而“流标”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为了提供“第一推动力”,扶持一批专业化的公益组织,打造一批受欢迎的公益项目,包河区在全省开先河,年初预算安排800万元设立社会发展公益基金,并拿出500万元启动公益创投活动。

  目前,经过遴选,35个社会组织申报的40个项目已经进入实施阶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公益创投的意义不仅仅是提供一笔‘种子基金’,关键是提升社会组织的管理水平和‘自身造血’的能力。”包河区民政局局长蔡芳说。

  作为本次公益创投的项目之一,包河区引进了上海的一家公益组织孵化器,筹建起区级社会组织孵化中心,针对初创期、草根性的社会组织提供全方位的成长支持,协助其获得业务上的可持续发展。

  “这个综合性的服务平台向社会组织提供公益项目资源对接、公益评估与传播、社会创新展示与交流等服务。”蔡芳说。

  除了发挥“种子资金”的撬动作用,包河区还构建起志愿服务嘉许回报制度,通过长效机制激发志愿者的工作热情,推动民间公益力量发展壮大。

  “如果指望‘春芽’几个老师单打独斗,就想把活动办起来是不现实的。”时艳侠告诉记者,公益组织的成长离不开志愿者服务的平台支撑,“像活动的场地布置、厂商赞助等,通常都是由志愿者协助我们完成”。

  为了帮助青年公益组织更好地凝聚志愿服务力量,包河区积极探索“社工+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方式,搭建志愿服务对象和服务项目对接的平台。目前获得审批的40个公益创投项目,全都与志愿服务息息相关,其中纯粹提供志愿服务的项目达到6个。

  “青年公益组织成了香饽饽”

  “家乡美不美,我们一起拼。”不久前,在包河区常青街道组织安排下,30名小志愿者牵手15名自闭症儿童,分组玩起了拼图大赛。拼图完全由街道工作人员自己设计制作,画面内容是包河区的风光。

  作为本次公益创投项目之一,包河区常青街道与辖区内的天情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合作,针对自闭症患儿的社会融入问题,策划了“共享童年”行动。

  “青年公益组织成了‘香饽饽’,不少街道、社区都希望与我们合作,有时比我们还积极。”现在,时艳侠体会了到“一种被需要的感觉”。

  事实上,青年公益组织已经成为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抓手,逐渐为各个部门所依重,由此形成的“社会合力”已经初现端倪,并且起到了推动作用。

  包河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海霞认为,通过公益创投的形式来培育孵化青年社会组织,可以有效整合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及个人的力量,切实解决社会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项目化的载体,创新社区志愿者工作模式。

  王海霞介绍,目前包河区被确立为全国志愿服务记录制度试点地区。该区创新实践“社工引领志愿者、志愿者协助社工服务”的管理模式,其抓手就在于,立足社区,依托社会组织,加强志愿者工作阵地化、项目化建设,从而构建志愿者工作的长效机制,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元化服务。

  本次公益创投活动有相当一部分项目直接服务青少年,内容包括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儿童性安全教育等。在团包河区委的一位负责人看来,“新的时期,我们应当重新定位共青团工作,就是要打造枢纽性组织,把青年组织当作自己的工作手臂。”

  “把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作为服务重点,围绕家政服务、文体活动、心理疏导、医疗保健、法律服务等内容,精心培育植根于群众中的服务项目,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交由社会组织牵头实施。”包河区文明办主任李幸松介绍,到今年年底,全区一半以上的社区都将有社会公益组织牵头开展的特色志愿服务项目。(记者 王磊)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主办单位:营口市慈善总会辽ICP备11000870号-1邮箱:ykcszh@163.com
版权所有:营口之窗网站技术支持:营口爱思达计算机信息网络有限公司(国家批准建站单位)